作品赏析

观翰墨之美 养浩然之德

我自幼喜欢书法,但无缘以学。当温饱成为生活最迫切需求时,什么兴趣爱好都会置于脑后,我即如此。于是,孩子就成为我兴趣爱好的寄托着,她自六岁开始拜师习字,楷书主攻颜体、赵体,兼学欧柳,行草以二王为主,也临孙过庭字帖,春夏秋冬从未间断,屈指一算不觉已十五年。

观翰墨之美 养浩然之德

——兼谈张铜彦先生书法艺术
       文/赵晓舟
浏览: 1213

       我自幼喜欢书法,但无缘以学。当温饱成为生活最迫切需求时,什么兴趣爱好都会置于脑后,我即如此。于是,孩子就成为我兴趣爱好的寄托着,她自六岁开始拜师习字,楷书主攻颜体、赵体,兼学欧柳,行草以二王为主,也临孙过庭字帖,春夏秋冬从未间断,屈指一算不觉已十五年。在陪同孩子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渐渐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对书法家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景仰。

       前不久,我集结个人文稿成书,随决定诚邀仰慕已久的大书法家张铜彦先生题写书名,由于彼此素昧平生、从无交往,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很忐忑的通过微信发出请求,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得到了铜彦先生的答复,四天以后就收到了先生寄来的题字。那天,我久久凝视着还散发墨香的“银海拾趣”题字,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崇敬之意难以言表。先生字迹笔酣墨饱、遒劲有力,气韵生动、隽永俊秀,厚重健实、自成天趣。由此我联想到古人论书法,有书品即人品之说。探其原因,书法艺术是一个人高度文化修养和人格修炼的外在表现,通过书法的用笔与结体,向世人诠释出高格调的人生追求。细心品赏张铜彦先生的书法作品,就会印证出古人言论的内涵与丰富。也引发了我对铜彦先生书法艺术的欣赏和研究。我自知班门弄斧,但总觉不吐不快,故冒天下之大不韪撰写此文,一则表达对铜彦先生的谢忱,二则骨鲠在喉、一吐为快。

       纵观历史,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也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其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书法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从仓颉开造象形文字,至活龙活现的甲骨文出现,正是汉字最早演绎了中华文明,也演绎了中国书法。正是中国书法,记载着华夏的历史、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太史公含辱撰写《史记》万载留名;班固玄著《汉书》成就恢弘。王羲之《兰亭序》如同白玉无痕无瑕;颜真卿之《多宝塔碑》被传之为万古佳话…… 潇洒的是中国的文杰,不朽的是中国书法。

       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书法不求色彩斑斓,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山因书法增秀,石因书法生情,水因书法含韵,人因书法蓄慧。天地之间只有黑白两色清淡素雅,质朴率真,经过千年凝练与沉淀,愈久弥香,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张铜彦先生就是一位最懂书法美妙、颇具书法成就的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造诣之深、功底之厚,早已蜚声于书坛。其艺术成就分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大典•中国书协理事卷》、《共和国书法大系》。他的书法,诸体兼擅,尤以隶书、行楷和魏碑为世人称道。在他书法作品中所呈现的厚重、古朴、苍劲、圆润、恬静、沉稳,始终透着一股文人的书卷之气。

       古人云:“字如其人”,铜彦先生书法中表现出的“朴实无华而兼纳乾坤”的文化内涵正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浏览铜彦先生公开发表的书法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写何种书体,风格内涵表里如一,他不激不厉,不敷不衍,从从容容,端端正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在当今浮躁的书坛,显得尤其难能可贵。如果从文化视觉归纳铜彦先生的书法艺术,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十分令人钦佩、委实值得赞美。

       持之以恒的艺术追求。艺术的天职不仅在于它能客观地反映世界,更重要的则在于它能够表现作者主观世界的精神活动。铜彦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职业特征,决定了他书法艺术中表现出的主体精神与思想境界。据有关公开报道,铜彦先生1958年出生于冀中平原一个普通农家,曾戎马倥偬二十载,期间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并于该校书法专业毕业。1992年转业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2004年,他主动辞去司局级公务员领导职位,申请提前退休,目的是可以专心致力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读历代优秀法书,他认为读帖所得胜于临帖,通过对字的神、气、韵、意的观察,可以陶冶性情,从而触发灵机。他花了大量精力去从事书法理论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创作理念,进而来正确指导创作。他对书法有着很深的感情,长期以来借助京华之地利恩泽,四处穷搜名碑名帖悉心临摹,从形到意无不悉心揣摩,强调技法在心法统摄下的整体性,着眼从气格、气度、气脉、气息等角度综合审视作品,使书风朝着凝重、雄浑、奔放、高古的方向发展。业内人士评价其作品感情充沛,张力弥漫,却不流于恣意的宣泄和气势外露的挥洒,而是将强烈的情感包容于深沉之中。他探求用形象和笔墨意趣的组合表现感受和思想,从而使作品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其近年创作的大量作品,具有雄强、厚重、质朴的鲜明特点,寓柔于刚,寓雅于拙,从而决定了他崇个性、重抒情、尚写心的书风基调和艺术追求,以至经月经年终有所得。

       博采众长的谦逊态度。据有关资料披露,张铜彦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把研习楷书作为学书的突破口和主攻书体。他先从颜真卿的《勤礼碑》、《自书告身》入手,后追溯魏晋、南北朝碑版法帖,被碑之方峻奇肆、谨严宽博所吸引,学在其中、钻在其中、乐在其中,从而奠定了他的书法基础。其隶书主要研习汉《张迁碑》、《石门颂》、帛书等,对《好大王碑》、伊秉绶隶书用功尤勤。其行楷书先临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妙严寺》,进而从苏轼、沙孟海、李邕等书风中汲取营养,熔魏碑、行书、章草等书体笔意为一炉,碑与帖结合,笔画浑厚,结体开张,笔势雄健,拙中藏巧,艺术性、实用性兼而有之,雅俗共赏,深受专家好评和群众喜爱。总体来看,铜彦先生隶书的“点划”最有他自己微妙的个性处理,在曲折中求变化,因而其作品从“线性”上看,有一种敦厚的形质。有关专家评价其隶书大量吸取了简帛书、汉篆和楷书的结体,通过开合的巧妙变化,不但避免了笔画与笔画的平行、这一部分结构与另一部分结构的平行,而且充分展示了隶书的动态美感。不琢磨,不雕饰,如璞玉浑金,显示出大气磅礴、沉雄朴茂的庙堂风格。这种淳朴、平和、敦厚之美,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当然也有着不寻常的高难度,这种重诚实、不伪作的从艺态度决定了他的大家之风,是媚俗邀赏者所难以企及的。其点画组合的方式、字形的方扁、偏旁部首的迎让关系以及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也是形成他隶书与众不同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由铜彦先生用隶书书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配以各种形式的中国元素的招贴画已达170余种。

       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好的作品需要用好的人品去塑造,好的人品需要坚持不懈的自我锤炼。张銅彦先生的书法创作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怡情,雅玩,而是主动融入到豪迈的时代里,在积极“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的命题做着准备和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应该是其书法艺术能够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深层原因。他以扛鼎之笔力,成功地书写了时代气象。据媒体公开报道,作为一名书法家和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张銅彦多年来坚持书法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多次积极参加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中国金融文联“书法下基层”等活动。多次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评为“送欢乐下基层”和“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中宣部长刘奇葆就如何弘扬和发展书法艺术,提出了: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张銅彦先生让书法艺术随时代而行,他端端正正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不仅在书法创作和教学上赢得了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肯定,而且在做人做事,主动让贤,热心公益方面也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金融工会以及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自成一体的书法风格。铜彦先生一贯主张书法学习要“崇尚经典,师宗先贤,脚踏实地,继承出新”。多年来,他坚定地拜古人为师,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广涉博取,融会贯通,作品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和风貌。据官媒报道,由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主办的“崇尚经典——张铜彦书法作品展”于今年5月28日至6月12日亮相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书画频道美术馆。从展出的书法作品看,40余年来,张铜彦先生对篆、隶、楷、行、草多种书体、多种风格都有涉猎并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近年来逐渐“收缩”,他的书法创作从过去的“博取”转向“专精”,选定了适合自己的伊体隶书、颜体行楷和郑道昭魏碑作为自己的主攻书体,三者互为融合,自成风貌。隶书以清代大家伊秉绶为主线,分别从篆书、简牍、帛书、汉隶、汉印等经典碑刻中汲取营养,用笔遒劲沉健,用墨饱满;结字端庄稳重,以正示人;章法安排行列分明,有条不紊,达到了中规中矩、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形成了厚重、雄强、宽博、华贵的独特风格,同其为人诚真敦厚、沐如春风如出一辙。其行楷书以颜真卿《勤礼碑》《自书告身》为主线,从赵孟頫行楷中汲取营养。作品既有颜真卿楷书的端庄厚重,又有赵孟頫行楷的舒展灵动;笔势雄健,字势开张,筋骨血肉,灵动自然。他的魏碑以郑道昭的《郑文公碑》为主线,糅入《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北魏经典墓志的字法、笔法,形成了笔势雄健厚重,古朴自然灵动的魏楷风格。

       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回望历史,与时代气象紧密相连的书法风格特征不会湮没于历史的长河里,往往随着时代的远去,大浪淘沙,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越是时代的,就越是历史的。张銅彦先生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一员,是在用心书写着历史。他不仅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勤奋耕耘着,也带动着整个金融系统的书法家在这片广阔的艺术天地里创造着美。观览先生的书法作品,一方面可帮助欣赏者在想象中完成对往昔文化的重返,另一方面使欣赏者站在书法历史的矿床上感受到对于传承的真诚接力。业内有识之士认为,时下的“书法界也不是净土,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书法创作中还存在着远离群众、背离传统、投机取巧、盲目跟风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势必影响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张铜彦先生始终把世俗名利看得“轻如蝉翼”,却将书法艺术视为“重若崩云”。他能够在坚信千年书学本色不应亦不曾烟逝的前提下,对碑帖经典进行“重书”,并加以创新,对“笔随境变,墨驱风云”的书坛种种怪现状理性地进行审视。因此,在传统文化聚集的浓度和高度上,在书学文化大纛面前,张铜彦是一个既能牵动碑帖文化气脉,又能牵动寻常百姓目光的人。他的笔墨天地,不仅有沉默,还有呐喊;不仅有躬行,还有歌吟。

       观翰墨之美,养浩然之德。这是我对铜彦先生书法艺术真谛的起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