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监审感言
文/张铜彦
“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是我国书法界四年一届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历来备受书界瞩目,社会关注。
针对中国书协以往在国展评审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像姫长剑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积极呼吁:“今后的国展,一定要加大力度规范评审。不仅要在评审规则、程序、流程上做文章,更要加大改革的步伐,使评审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刹住东道主现象、枪手、拼染粘贴等一些歪风,才能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书法家参与,才能让国展更纯洁,保证国展的水平和质量,创造一种向上的局面,传播正能量。只有这样,中国书法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2015年5月16日至6月6日中国书协组织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十一届国展)”评审中,我有幸作为监审委员,自始至终参加了初评、终评、面试、抽查面试的全过程,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评委最多、阵容最强、时间最长、要求最严的一次国展评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十一届国展”的评审工作做到了严格规范,有序高效,阳光透明,保证了公平、公正、干净,为书法界弘扬了正气,在全社会传播了正能量。现将我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印象,从十个方面分述如下,供书界广大书家和爱好者了解参考。
一、评审工作空前重视,德艺兼备选用强将
备受书界期待、社会关注的“十一届国展”,从中宣部、中国文联,到中国书协主席团和中国书协分党组都十分重视,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副书记李屹亲自听取汇报,并对评审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希望。中国书协主席团、中国书协分党组多次开会研究评审方案和具体措施,精挑细选评委、监委、学术、媒体观察员和工作人员。评审期间,中国书协大部分主席团成员亲自领导并参加评审、监审和观察工作,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多次到评审现场讲话并指导;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洪武及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曹建明、潘文海、张陆一,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均自始至终全程坚守评审现场,组织、参与、协调、指导整个评审工作。中国书协分党组在评审委员会、监审委员会、学术观察等组成人员的选用上,都做了慎重考虑,并报中国文联批复。对评委的构成和选用坚持把人品、专业水准和社会口碑作为首要条件,同时考虑人选的评审经验、审美取向、文化内涵、年龄结构以及地域分布等综合因素,充分体现国展评审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包容性。对监审委员和学术媒体观察员的挑选也比以往更加严格,要求懂书法专业,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公道公正,廉洁自律的人担任。
二、评审宗旨导向正确,书界上下广泛认同
中国书协为本届国展评审工作制定了新的宗旨,即: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这“十六字方针”既是“十一届国展”评审工作的指导原则,又是对多年中国书法创作和评审工作的总结与完善;宗旨倡导我们的广大书家、书法爱好者和评委、监委,在书法的学习、创作和评审中,应首先坚持深入经典,植根传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不断出新;同时,还要加强文化修养,做到“文以载道”,字内功与字外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共同发展。总之,这“十六字方针”既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又充分体现了书法应有的人文性、学术性、时代性和包容性。坚持并宣扬了传统是“根”,创新是“魂”,艺文是“本”,包容是“体”的正确艺术和评审导向,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评审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书法界上下一致赞同。
三、评审指南内容丰富,规范评选形成机制
这次评审,评委、监委、学术和媒体观察员每人都有一本《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指南》,这本140页的评审手册涵盖了评审办法、评审行为守则、评审流程、监审流程、征稿启示、评审时间安排等多项详细而丰富的制度内容。这一指南的制定是中国书协在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历经三个多月时间反复研究论证修改产生的,指南不仅吸收继承了以前展览评审的经验,而且改进、充实、完善了各项评审规则和流程,从而使这种健全完善的评判机制进入了常态化。实践证明,评审指南精细、清晰、周全、科学、实用,是本届评审工作的主要依据,为本届国展评审工作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评委、监委、学术媒体观察员的一致欢迎和好评,成为本届国展评审的一大亮点,并将对今后的各项重大展览评审和书法创作起到正确导向和引领作用。
四、评审过程科学透明,评选结果公平公正
由于中国书协预先制定了一个科学的评审规则和详尽流程,因此,在“十一届国展”整个评审过程中,除在时间上稍有压缩调整外,其它均严格按照预定流程进行。即:5月16日至5月21日进行初评。初评计划从42572件作品中选出7000件进入初评终审。初评又分为初审、交叉复查(初审淘汰的作品)、初评终审三个阶段(整个初评由以前的1-2天延长到5天)。在初审和交叉复查过程中,不设定入选件数,按篆书、隶书、楷书、行草书、篆刻、刻字分组,只要有一位评委同意,作品即可进入下轮评审。在初评的终审阶段,评委使用表决器对作品进行投票,计划选出进入复评作品3000件,得票在半数以上的作品直接进入下一轮。5月22日,初评委、终评委在分书体审看作品的基础上,对2649件作品进行初评复评,计划进入终评作品1200件。5月23日评审进入终评阶段,本轮不再对各书体分开评审,每位评委使用投票器计划选择700件作品,经评委投票选出得票数为14票以上的作品(实际选出638件)进入作品文字审读阶段。按照评审规则,经过文字审读后,入选作品没有达到规定入展件数,再从得票数为13票的141件备选作品中,由评委投票选出一定比例的增补作品。5月24日评审正式进入文字审读阶段。评委们按集体商定的审读原则分书体单独进行文字的详细审读,并将每件作品中发现的问题做好标注说明。单独审读完成后,各书体组全体评委再集体审看,通过表决,将错误情况比较严重的作品单独取下,集中悬挂,待评委投票决定作品去留。5月25日,评审评出703件入展作品,在此基础上,评委从入展作品中提名119件优秀作品,每位评委对提名的优秀作品撰写出提名理由,分别从艺术水准与学术价值两个方面进行陈述。工作人员在逐一宣读优秀作品提名理由后,评委从中投票选出60件得票过半数的作品进入下一轮打分阶段,确定前52名为书法优秀入围作者,另产生7名篆刻优秀入围作者和3名刻字优秀入围作者。5月30日,“十一届国展”进行文化考察、现场创作面试,最终评出优秀作品的作者42位,其中书法37件,篆刻4件,刻字1件。优秀作品的评选是由投稿作品的得分(满分100分)、文化考察的得分(满分10分)、现场创作的得分(满分10分),三者相加,由高分到低分排名产生。文化考察时间为两个半小时,由一位面试作者现场从三套密封的试题中,抽取其中的两套,开封后分发给每一位参加面试的作品,这样,每位作者手中有两套试题,作者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其中的任一道套题进行答卷。每套试题均要求写一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议论文。现场创作又分为原作书写与命题创作,时间为两个半小时。原作书写要求作者根据优秀入围作品的照片重新书写,以辨别投稿作品的真假,不计分;命题创作的内容也是二选一,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一种创作。为了全面考察作者的创作水准,篆刻与刻字优秀入围作者的命题创作除了完成篆刻、刻字创作以外,均增加了书法创作,在10分分值中各占3分,由书法评委单独打分。在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学术媒体观察员,面试作者均在场的情况下,由评委现场对每位作者的文化考察和现场创作打分,打分结果同步到大屏幕上,以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后,当场计算出每位作者的得分。由高分到低分,选出42位优秀作品的作者,并现场公布名单。
6月6日,中国书协对“十一届国展”入展作者进行抽查面试。书法部分,要求面试作者两小时内书写入展作品。入展作品中诸如提名、正文、题跋、落款等都要书写,书体、风格、形式要与入展作品一致。先根据入展作品释文背写,如书写水平、风格与入展作品存在明显差异,再根据入展作品原件,临摹并指定书写内容创作;篆刻部分,要求面试作者要在三小时内完成入展作品中的朱文印、白文印各一方,另附边款、印拓;刻字部分,要求面试作者至少完成整幅作品的50%,且入展作品中出现的字体均要刻出,创作过程中草稿设计、刻字、上色等步骤均要体现,最终完成的作品需能基本体现原作面貌。
面试结束后,面试审查委员统一将面试作者现场书写的作品与其入展作品进行审定,主要从创作水平、用笔习惯、比例、笔法、墨法、刀法等方面进行严格比对,撰写面试考核意见,并交审查委员会主任汇总。面试结果通告面试作者本人并预以事实确认。全部面试过程由监审委员全程监督,留存录相以备检查,同时中国书协聘请律师对面试中可能出现的裁决争议提供法律咨询。公示期结束后,中国书协及时公布了抽查面试结果与正式入展名单。评审期间,监审委员随机对作品的评审表决进行了录相,之后调取电脑中的评审数据,与监审委员的录相信息现场进行比对,经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学术媒体观察员核实,两者得票完全一致,从而确证了投票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十一届国展”的评审动用了大批评委(初评委28位,终评委24位),先后进行了初评、终评、面试和抽查面试。无论在评委的组成,还是在分书体初评、复评、合书体终评这些细节上,都较之单一的分书体、合书体评审更为科学,也体现了中国书协对作者的尊重,对书法的尊重。此外,本届国展中国书协对超过截稿日期的作品一概拒收。中国书协不计成本,重拳出击,加大抽查力度,严厉打击代笔行为,以零容忍态度坚决刹住代笔之风的举措,以及大批学术、媒体观察员的全程监督和监审委员的严格监审,保证了此次评审工作的阳光透明和公平公正,受到书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五、排除干扰严肃评审,评委遵规纪律严明
为了维护“十一届国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中国书协为本届国展制定了严格的评审行为守则,守则对评审委员明确了六项具体规定要求。张海主席多次在评审预备会上强调,要求评委一定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严肃评审纪律,严格评审流程,既要把握艺术标准,又要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要把最优秀的作品选出来。陈洪武书记也多次强调评审纪律,如果发现评委有违规舞弊行为,中国书协将记录在案,会直接影响该评委在今后继续担任评委的资格。他希望评委恪守职业道德,坚守艺术良知,临深履薄,尽职尽责,排除干扰,讲纪律,守规矩,把最优秀的人才和最优秀的作品选出来,确保本届国展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干净、高效。
根据我们监审的认真观察和校对,评审期间,所有评委均能够认真遵守评审行为守则的要求,做到严于律己,遵规守纪,认真评审,严格评审,独立评审,对本届国展负责,对书法事业负责,自觉服从领导,接受监审,认真履行国展赋予的神圣使命。评审期间没有发现打关系分、感情分、打招呼、授意、暗示、干预和拉票等不良现象,自觉回避本省作者、学生和亲属作品的投票。做到以投稿作品的真实水平为评审打分的唯一依据,保证好的作品下不去,差的作品上不来。
在“十一届国展”评审期间,没有发现中国文联机关领导打招呼、说情照顾的情况,没有发现中国书协机关领导打招呼、说情照顾的情况,更没有发现国展出资方打招呼、说情照顾的情况,出资方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人出现在评审现场,此现象成为本次国展评审的又一大亮点。
六、评审实行全程监督,监审工作开创新风
中国书协对“十一届国展”的监审工作非常重视,在监委的人选上特别强调要由懂书法的专家来担任,要求监委坚持原则,公道公正,廉洁自律,树立新的形象。监委会主任陈洪武要求监委一要做好对评审流程进行全程监督;二要对评委评审的状态和过程进行认真监督;三要对参评作品进行仔细审看,监督评委对作品投票是否客观公正;四要对评审结果进行认真核对复校;五要对电脑数据等进行查看抽查监督;六要配合评委进行文字审读。此外,监审委员还要对评委及时收、发手机和投票器,还要随机对部分作品的评审表决进行录相,以供与工作人员调取电脑中的评审数据进行现场对比,供现场评委、监委、学术媒体观察员核实投票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以此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此次监审一改过去拿尺子量作品是否超长,最后在评审结果上签签字的情况。评审期间,各位监审委员按照监委会在专业和形象等方面对监委提出的高标准、新要求,按照每一评审阶段评审指南对监委的要求,始终将责任心放在首位,自觉接受中国书协、组委会的指导和督查,不越权监审、违规监审,廉洁自律,办事公道,不循私情,不谋私利,全程监督,严格监督,积极协助评委参与审读,协助工作人员认真核实相关数据和资料,主动配合评委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被称为“除布置场地、张挂作品和书协机关工作人员外,加班最多的人”,切实起到了监审的作用,为“十一届国展”评审做到公平、公正、干净、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树立了“十一届国展”监审委员的良好形象。
七、学术媒体独立观察,舆论宣传客观理性
为了加强对“十一届国展”的舆论监督和全程监督,使评审工作更加阳光透明,公平公正,中国书协在加大监审力度的同时,还派出了大批精干的学术媒体观察员进行全程现场观察和监督。评审期间,学术观察员和媒体观察员遵守纪律,尽职尽责,深入评审现场,全方位认真观察评审工作的每一程序和内容,观察评委的投票和投票结果,分别用文字、图片、评论、新闻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客观、真实报道评审过程。积极参加初评、终评预备会和总结会,四次组织和参加由各组评委、监委参加的座谈会,分别对各书体来稿情况,风格流派,普及提高,评审机制,文化环境等问题深入探讨,交换意见,对当代书法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中国书协评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保证了独立观察,坚持了客观理性。
八、审读面试不走过场,重视文化开始盛行
为了克服过去国展作者重书法技法,轻文化修养,以及许多入展、获奖作品带有“硬伤”的情况,中国书协高度重视加强对作者的文化考察。在对作品审读时,每个评委无论大字、中楷还是小楷,无论内容长短,都从头至尾认真审读,发现错误即用橡皮泥在作品中标注出来,将作品所有的错误用标签别出来贴于作品旁,最后签上审读评委的姓名。为了做到严谨无误,防止因评委主观判断产生误判,中国书协将4台电脑和大量工具书搬到评审现场,以便评委查阅。据观察,被评委查出问题的数量不少,其中尤以小字大幅作品最为严重,一部分作品也因此落选。在面试文化考察中,考题本着既不刁难考生,又要涉及基础知识和古文内容,还要考虑给考生一定的选择余地。考卷打分由三个评委进行,61份考卷每位评委都要阅览,每人都要打分。
这次国展评审“十六字方针”有一句叫“艺文兼备”。针对此内容,张天弓先生讲得好:“‘艺文兼备’把艺放在前面,符合我们现在时代的精神,也符合我们现在书法家的创作情况,当然也符合我们书法的优良传统,这是书法的本体,书法发展的规律。‘文’是提高书法家综合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如果把这个规则定下来,以后书家再参加全国展的投稿,包括办展,他就会去思考选择文本来与书家的身份相匹配,通过读书提高综合素养,包括文字学知识”。因此,“艺文兼备”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它会正确引领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重视字外功夫,加强文化修养。评审中,大家一致认为,合格的书法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书法技法,还应具有书法理论,以及与书法相关的历史、哲学、文字、文学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艺文兼备。有了这次审读的良好开端,今后在书坛重视文化的风尚也会进一步盛行。
九、书协机关转变作风,气正风清大获好评
这次中国书协在“十一届国展”中十分重视机关作风转变,比如,采取了组织工作与评审工作两权分离制度,即中国书协的专职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不担任评委、不参与投票;比如,要求参与本届展览工作服务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均不允许向本届展览投稿;比如,所有作品均由中国书协收稿,征稿不收参评费。在评审前,中国书协还与“十一届国展”出资方达成协议,不派人参与评审工作,不向中国书协提出照顾入展、获奖的数额。评审期间,中国书协从驻会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整个评审的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常吃方便面,常睡硬板凳,很少得到充足休息。陈洪武书记等驻会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对评审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把关,及时研究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评审的节奏,谦和朴诚,作风民主,要求严格。机关工作人员面对十分繁重的具体组织工作,严守纪律,精心组织,热心为评委、监委和学术观察员服务,是本次国展评审中最辛苦的人。尤其是一批年轻的骨干,爱岗敬业,业务精熟,吃苦耐劳,作风严谨,赢得了评委会、监委会、学术媒体和所有评委、监委的一致好评,树立了风清气正的书协机关新形象,为各团体会员单位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十、参赛作品有喜有忧,任重道远期盼高峰
根据本人的观察,本届国展参赛作品,一是取法传统经典的作品数量有上升趋势。比如,篆书多取法甲骨、石鼓、楚篆和清人吴让之、邓石如一类;楷书写禇遂良、欧阳询、陆柬之、苏东坡的不少,特别是魏碑一类的占据多数;隶书学汉简、帛书的人较多,取法汉隶《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和《石门颂》的仍占一定数量,尤其写清隶金农、邓石如、赵之谦的居多;行草除取法“二王”、写章草的居多之外,取法宋四家、何绍基、吴昌硕的占有相当比例,并受到评委青睐。二是写楷书、写大字的作品也有明显增加。三是跟风现象和过度制作现象有一定克服。因为在征稿启示中有明确规定,凡在形式制作上过度拼接粘贴、染色作旧、故意涂抹等,该作品在评审中将会受到减分影响。评委们在评审时认真把握了上述规定中的尺度,坚持以书法本体作为作品好坏的评选标准,形式上的花样、色彩确实起不到什么作用。四是尽管跟风现象和过度制作现象有一定克服,但综观整个参赛作品比例,“展览体”现象在各种书体中都普遍存在,色彩、拼接等作品仍占大多数。五是缺少大气、正气、庙堂气之作,真正既有传统又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具有正大气象的优秀作品还比较少,有高原,缺高峰现象仍是本届国展的一个缺憾。
建议中国书协以“十一届国展”评审为契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在今后组织的各项展赛评审中,一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已有的评审指南和评选机制,根据新的情况不断充实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更加严谨、更加规范;二是在评委的构成和遴选制度上进行科学公平的改进,使更多公道正派,植根传统,艺文兼备,书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代表性书家进入到评委中来;三是继续加强对书家文化修养的培训、引导,进一步加大文字审读的力度,在书法界大兴文化学习之风;四是继续引导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植根传统,深入经典,举办传统经典名碑名帖临摹与创作的展赛,加大对“展览体”的纠偏力度,在评审中大幅度减少“展览体”的入展和获奖比例;五是继续加大对作品色彩制作的正确引导和对过度制作形式的纠正力度,把作者的注意力和真功夫引导到书法本体上来;六是继续加大抽查面试的力度,严力打击作假和枪手行为,狠刹代笔歪风;七是在今后的“兰亭奖”和国展作品展览中,除展出入展、优秀作品外,还应邀请若干知名老书家、历届大展获奖精英和活跃在当代书坛有实力、有影响、有个性的代表性书家作品参展,以体现综合性大展的广泛性和最高水平。
(本文作者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