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铜彦
平时,我喜欢步行快走锻炼身体,经常在大街小巷看到粘贴在电线杆或建筑物上的“寻人启事”,有时会驻足看上几眼。“寻人启事”除写明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等基本情况外,通常还要写明衣着和体貌特征(多配有照片)。如身高、体形、胖瘦、五官特征、肤色、口音等,为的是让老百姓熟悉并记住这些特征,便于及时识别。受此启发,我联想到中国画的临摹、写生以及中国书法的读帖、临帖。
临摹、写生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功和重要手段,通过临摹可以把前人的经验学到手,即继承传统。潘天寿先生说:“吾国唐宋以后的绘画,先临仿,次创作,创作中间以写生。”大师的话道出一个深刻道理,即:如果没有过硬的传统功力与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与出新。
临摹首要的是学会认真观察,抓准特征,人家怎么画,你就怎么临。不仅临构图,临造型,还要一笔一画临用笔、临题款。即:点线粗细、干湿、浓淡、疏密;题款字体、大小、字与画面的比例、位置,以及用印大小、内容、位置等,都要认真观察,仔细对比,并且反复临摹,只有反复临摹和比较,才能消化理解,才能印在脑海里,最后才能变成自己的。
写生与临摹一样,也要画得像,即:做到形似。目的是要认识人物,认识大自然,掌握人物的结构、比例和五官特征,掌握山、石、树、木的结构和生长规律,以便能更好地表现它。只有具备了以上临摹和写生的基本功,把前人的经验和技法学到手,创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而不是狂涂乱抹。
学习中国书法也是同样,必须重视读帖、临帖,重视对传统经典碑帖的继承,不断从古典碑帖中汲取营养,以此推动书法的创作和发展,这是学好中国书法的必由之路,是书法家必备的基本功。读帖就是看帖,是动脑的过程,是用心思考的过程,是练心、练眼的过程。帖的含义比较广,包括碑版、刻帖及墨迹,都是供人们临摹、欣赏的法书。读帖要像寻人和临画一样,要熟悉并强记被找人和临摹物的基本特征,要对碑帖上的字型、结体、用笔、章法及风格取向等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书写的方法和规律,为临帖预先进行准备,为创作打好基础。
古人学习书法十分重视读帖。据说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文,开始仅是“驻马观之”了事,待走了几步之后又返了回来,“下马观之”,不忍离去,越看越有滋味,一直站得两腿发酸,他便跪下来读,后来干脆睡在那里,反复看了三天才离去。此事后来被传为美谈。
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这就要求我们在读帖时,做到认真仔细观察、反复深入研究。首先要从宏观上对书体字形进行观察、比较和研究,看其总体字形是长、是方、还是扁。比如:篆书体态修长、楷书体形方正、隶书字形偏扁。但具体到每位书家的某个碑帖也不尽相同,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次要分析研究字的结体,启功先生讲:结体第一,用笔第二。古今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经典之所以百看不厌,首要一点是结体美。如同人一样,有一个好身材、有一副好五官,再加好的气质,这种自然美比化妆打扮更好看、更耐看。研究字的结体要抓住它的特征,要研究每个字的结构组合、搭配、比例、轻重、疏密,以及由此造成的大、小、宽、窄、高、低、斜、正等关系,在寻找结字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甚至对有些特殊字的结体要强记,仔细玩味、琢磨,做到“察之尚精”。再次,要分析研究字的用笔。字要看着美、有味道,仅有好的结体还不够,还要有丰富的点线变化,因此,在读帖时,要对每个字的基本笔画仔细进行分析。要看每一点一划是怎样写的?要想像书家书写时的状态,想其怎样起笔、行笔和收笔?想其用笔时侧锋还是中锋?想其行笔时是提还是按,是快还是慢?想其点划之间如何呼应?想其点划之间又是怎样变化的?不同书家的字,不同碑帖用笔有哪些共性和个性等,都要认真对比分析。此外,还要分析研究法帖的章法,研究字与字间的引带、字距,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上下左右间字的大小、长短、错落、粗细,以及墨色的变化等等,都要细心领会,加深印象,只有做到临帖下笔前胸有成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临帖好比歌唱家、戏剧家调嗓子,是书法家永恒的主题。经典碑帖是学书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许多古今书法家直到晚年还坚持临帖。一般说“临帖”,也包括“摹帖”。“摹帖”是用透明的薄纸覆盖在字帖上,然后按底样描下来,通常有双钩、单钩和满摹三种,双钩,即用细线将字的轮廓画出来,然后再用笔填墨,所以又叫“双钩廓填”;单钩,即沿笔画的中间划一条单线,然后再沿单线写下来;满摹,即在覆盖于帖上的透明纸上直接运笔一次描成。三种方法均可起到掌握字的结构、笔画特点等技法。“临帖”是将字帖放在帖架上或一旁,看着帖上的字,直接在纸上写出来,比“摹帖”难度更大。临帖主要有对临、背临、意临三种方法。孙过庭“书谱”讲道:“拟之者贵似”,临得越像越好,越像,说明你对碑帖理解研究得越深,把握得越准。临帖要建立在事前认真读帖基础之上,帖读得越好,临帖就越得心应手。对临就是贴近古人,加强对古代碑帖的理解。对临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要统观全局,抓住字的主要特征,要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写后再加以对照,不像的地方加以修正,直至写得以假乱真。背临又叫默临。也就是将法帖中字的型体、字的结构和笔意默识于心,凭借对碑帖的记忆和临帖的熟练程度,尽力临得像、熟、准,写后也要进行对比,反复修正。意临是在对临和背临掌握前人书法精髓的前提下,对对临效果加以检验、消化和转化,使古人书迹和技法为我所用,并揉入其它相近书体和书风的技法,在字形、结构、速度、墨色等方面有所变化,做到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意临绝不是随心所欲地随意涂抹,而是建立在深厚对临、背临和成熟的构思基础之上的。读帖、临帖,开始务必专一,先选择一家经典碑或帖作为突破口,立定门庭,待学得心手相应之后再换别种字帖,进而旁通博览,博研众体,广泛涉猎,最后融汇各家,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总之,读帖、临帖好比寻人和临摹、写生,要仔细观察,抓准特征,强记硬记,反复临习,认真对比,掌握规律,才能把字写到位并写出味道。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