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书外功 书内功 图说价值观 出版物 学生作品

书法报上展研讨会发言(特约部分)

发布时间:2014-08-20 19:17 浏览: 991


张旭光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通讯报》主编

       铜彦多年担任领导干部,并且非常敬业。因此他在研习书法上时间最少,但是他创造了我所认识的书法家中临帖最多的纪录,而且每种书体都写得十分到位。每每见到他,每每让我感动。

       铜彦看上去很老实,而且我多年以为他很老实,写字很虔诚,很踏实。最近我发现他,甚至追溯前些年的他,其实他虔诚的内心并不老实,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集百家之长,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不同字体、不同风格之间的融合。他的大字隶书“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伊秉绶为基础,参入张迁碑的方笔,凸现出凝厚健丽,朴茂开张,大气磅礴的境界。他的颜楷用功最早,又融入了郑文公碑,推动大字魏楷走向高俊。

       他行楷学赵子昂《三门记》、《三清殿记》,很快将其方笔与魏碑沟通起来,并将赵的灵动用到了楷书创作中。

       铜彦眼下有了时间,希望他在隶书、魏楷上再回归一点伊秉绶、郑道昭。希望在刚刚开始的章草学习中更多地加深对线条美感的理解与运用。


北京  刘守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见过铜彦先生写字,当然也观赏过他的作品。他的不激不厉,他的不骄不躁,给人以深刻印象,由此看出他的沉稳、执着,不卖弄、不做作、“不忽悠”、不唬人。我说他写字是沉着镇静地“濡墨”,而不是风樯阵鸟般地“挥毫泼墨”,是说他在本本分分地“写字”,而不是超凡拨俗地“创作”。他把一点一画,一字一句都从容地安排在宣纸上,得到的是预期的效果,而不是东奔西突、横涂竖抹以求“意外之奇”。我也见过才气过人状的创作,很潇洒之态的现场挥毫,但稍一留心,还是感觉到那才气未必过人,感觉到那潇洒中的底气不足与内在紧张。那笔下的“意外之趣”到底如何也就很难评说。就写字来说,人各有志,人各有法,人的秉赋与功夫各不相同,或以才气胜,或以功夫著,或兼而有之,但都不应是“做”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装出来的潇洒并不潇洒,没有功力强作深沉状还是露出无所适从的窘迫。铜彦先生的字厚重、内敛、平和、大气,不作潇洒状而有率真之趣,用笔的从容见出心底的平和、平静和功力内蕴。铜彦先生经常写的一副联语是“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我要改四个字:“学书有道惟忠厚,用笔无奇但率真”,以此赠与铜彦先生如何?


内蒙  康庄  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看了铜彦的书法报上展,使我精神一振,又听说他为了书法艺术放弃了大有前途的仕途,更是令我感慨万千。足见铜彦对书法艺术热爱之深,可谓痴迷呀。

       细观铜彦作品,楷书取颜真卿为主,旁涉赵孟●等,最难能可贵地是一幅隶书作品“云鹤游天,群鸿戏海”横幅,能取伊秉绶之根,参以《张迁碑》方笔之韵,结体平稳端庄,笔画浑穆,能在拙中藏巧,最是难得。我总感觉,艺术的发展总是在矛盾中进行,书家总是在拙与巧、重与轻、庄与谐、传统与创新等种种矛盾中磨练升华。

       我不善评论,也少评说,只愿铜彦能在书法艺术大道上勇往直前。


北京  孟云飞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

       我与张铜彦先生认识是在2001年底,那时我在一家杂志社做兼职书法编辑,编辑的那期杂志刚好有他的作品。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用笔一丝不苟,线条饱满厚实、结体端庄工整,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尚显得有点拘谨。

       而三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看到他的作品,并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学书经历之后,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这几年间,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坚持临池不辍,而且善于学习思考,勇于探索。所以其作品无论是唐楷和魏碑,还是篆书及隶书都产生了一个飞跃,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他在写篆、隶、楷这类大致属于静态字体时,往往揉进去一些行草书的笔法甚至结体。尤其是他的魏碑和隶书,不但厚重大气而且灵动,在他的笔下,每个字似乎都具有一种动势,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书法上他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仍然在孜孜以求地努力探索。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他肯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沈阳  汉南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看了铜彦的书法报上展,我兴奋不已。铜彦为人平实,其书法也像他的为人一样的平实,表现在他当了多年的领导干部却没有当官的架子,学习书法他下了数十年的功夫,却从不标新立异。在他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你不难看到“二王”父子、颜真卿、郑道昭、赵孟●等历代书法家的衣钵,说明他在临帖上是到位的。

       和铜彦交朋友,你会有一种安全感和知遇感,安全感是他不说假话,不会骗人。知遇感是每每把书法艺理挂在嘴边,让你受益颇多。这就是益友。

人的一生可能会做好多事情,但只能做好一件事情。铜彦弃官丢职,选择了书法。铜彦正值盛年,凭其对书法艺术的酷爱,扎实的基本功底,以及他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有大彻大悟的一天,我期待着。


山东  崔子崇(已故) 著名书法家

       《书法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传统书法导向。二十多年实践证明《书法报》的导向是正确的。今天早饭后,儿子从楼下把《书法报》给我带上来。我打开一看,满报的传统书法味迎面扑来。哎哟!这是何家大作,恨不得一下看个明白。先看了张铜彦先生的艺术简历,继而读崔永波先生的文章,知道此五种字体均系仅四十七岁的张铜彦先生书作。

       四十七岁在其它行业是中年,可在书法圈里要算是青年书法家。我几十年一直写传统字,我如果说张先生的字写得好,难免有对传统字偏爱的嫌疑。尽管如此,我还是说,张铜彦先生各种字体无不从传统入手,而且颇见功力。就当代青年书法家中实属罕见。我认为此次报上展,定会反响强烈,诸如评论者、求字者、求教者等等,怕是张先生应接不暇。愿《书法报》读者拭目以待。


北京 景康(王春云)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展开“书法报上展”第11期第20、21版,实力派书法家张铜彦先生的“集书论道”四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仅从文字意义上讲,有“集书界方家雅士,对其书法作品品头论足”的虔诚邀请,足见书家之用心,为人之坦诚。从书法角度讲,以伊秉绶隶书结体尽显挺拔方正之风貌,参以张迁隶书之骨力体现出朴拙方阔,参以颜鲁公笔意展示出雄健宽博。另两幅隶书作品,“云鹤”一幅似张迁之方整沉厚更为显著;“传家”一幅似有“好大王碑”的自然古朴,拙中藏秀。三幅作品虽能看出出自一家之手,却又各具风貌。从以上浅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书家“将诸家之长化为己有,开创自家风貌”的思想追求可见端倪。其它楷、篆作品体现出书家一专多能,都很精彩,因字数所限,不多赘言。

       看了张先生展出的作品,联想到我在书家书房中看到的创作小样。原来这些作品之所以精彩,与张先生平时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都是经过书家认真探索、反复推敲的结晶。听张先生说大至丈八屏,小到斗方,都要意在笔先,缜密思考。张先生作为颇有影响的书家,这种严谨作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张先生不仅做到了“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过庭书谱),把握支脉,找准定位,择优继承古人;还做到了继承中不断创新,显示出极强的创作实力。


湖北  何朝波  十堰市人民医院宣传科

       张铜彦先生的作品以正书为擅,书风纯正,构形准确,尤其学伊秉绶、赵孟頫的书法已达相当的“火候”,张铜彦先生能“多管齐下”,同时工“伊、赵、颜”,擅“篆书、魏碑”诸体,且均写得“优游不迫、端谨纯雅”,这在目下书坛并不多见,可见张先生始终非常理性地在一种既定的状态中坚持“写自己的字”、“走自己的路”,这与不少作者三天邯郸学步,四日辄言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铜彦沉潜古典精髓、力透传统精神的治学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各体的“表达”中,我以为张铜彦先生的“魏碑”作品稍逊,这可以与取法的“对象”有关系,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不可不慎,重述旧词陈说,也与张铜彦先生共勉。


四川  田旭中  中国书协会员、四川省书学学会会长

       张铜彦先生力学不倦,其事可嘉,其艺可观。视其书作,行不及篆,篆不及楷,楷不及北碑,北碑不及隶书,惜不见草,其隶书镕铸诸家,取精用宏,自成一格。得张迁熹平之笔,清人秉绶之体。用笔沉稳,笔方而势圆;结字宽博,体正而气恢。整秀朴厚,韵致深古。平和娴静,内蕴独显,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巧于整饬而无俗媚之气,但少奇拙之趣耳。


江苏  楼泽民  湖州市双林镇东庄湾22号

       周末回到家中,从年迈的老父亲手中接过飘着油墨清香的《书法报》,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传递过来。本期《书法报》,确实感受到了与往日《书法报》有所不同。赶紧展开浏览,《书法报上展》这期铜版纸精心印刷的报上展事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再三欣赏充满传统功力的张铜彦书法艺术,有二点感受不吐不快:一、往往人们一谈到书法展览,就会联想到在展览馆看展厅四壁挂满长篇巨幅,令人目不暇接的情景,往往只能走马观花看一下,而终难获得真正的收益。而《书法报》推出《报上展》,让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某个书家的精品力作,再结合短小精悍的介绍、点评文章,帮助人们对书家有更多的了解。二、拉近了读者与书法家的距离。以往无论是展览还是报刊书籍,我们读者只能读到书法家的作品,对于“书法家”则仍无所知,而《报上展》将书法家的地址、电话公布于众,让读者可以直接与书家联系,求教书艺,学习技法,更可直接获得墨宝,这既省却了其他中间环节,又消除了人们对作品真伪的担忧。


贵州  吴碧  贵阳市沙冲南路朝阳学校

       细看张铜彦先生的书法报上展后,我的心真的陶醉了!因为,我真正看到什么叫继承传统,什么叫勇于创新。铜彦书法端庄典雅,圆润雄浑,厚重含蓄,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墨法,一切均显得娴熟有致,别具匠心。特别是隶书“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取清伊秉绶之结体,再熔《张迁碑》的笔意,可谓珠联璧合,拙中寓巧,妙趣横生。字里行间,莫不流露出一位注重传统、广涉博取、勇于探究的书家严谨为艺之崇高人品,真诚祝愿铜彦先生日日精进,再出佳绩;希望贵报这一富有创新之举越办越好,使之永远成为万千学书者的良师益友。


上海  张卫东  中国书协会员

       书法发展到今天已走向多元,书法作品由书斋把玩走向展厅,走向网络。展览的形式也走向多元,网上展充分利用网络的高速公路将书法作品传送到了读者眼前,但书法家懂电脑会上网的不是太多。读报纸则简便得多,书法报上展则是利用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将书家作品展示在读者眼前,这一做法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试分析之:在传统的展厅中搞个展,要装裱,要租展厅,要请人出席开幕式,要宴请,要发广告,要发报道消息,开幕式上请什么人等等,这一系列的琐事令人生烦,弄不好还要陷入一些人事纠葛之中,开展时能有几百人看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稍高规格花费动辄数万元,作品的受阅面很窄,基本是什么地方办展什么地方人去看,有很大的局限性。报纸的优势则很大,特别是《书法报》的传阅数大,把作品送到你手上,能不看吗?而把个展的范围遍及全国甚至海外,受阅的人数百倍于传统展。办报上展真好!

       观看张铜彦先生的报上展,展作以工稳的楷、隶当家。我尤其喜爱他的隶书,宗法伊墨卿,古拙厚劲,行笔时略施涩笔更显苍劲。魏碑似宗郑文公,然细察之似工稳有余,活泼不够,古意略逊。团扇的楷书写得端庄秀丽似有庙堂气。总之工整是其胜处,若能施以造险,并能化险后复归平正,动静结合或能更臻妙境。


张铜彦:

       我的10幅拙作在《书法报》展出后,没想到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书家、同道分别以不同方式向我表示祝贺,并对我的书风和功力给予较高的评价,也有一些书家和朋友对作品中某个字的结构和用笔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大量的反馈意见,尤其是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对倡导传统书风、注重传统功力、鼓励探索创新、追求雅俗共赏所表现出的强烈责任心和紧迫感使我深受鼓舞和感动,更加坚定了我走综合型学书之路,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出新的信念和决心。借此机会,我向《书法报》如此上佳的办展新形式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我热情关注、鼓励和指导的各位方家和读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我将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厚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创作出既有传统功力又具个性风格、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祝书法报上展越展越精,祝《书法报》各栏目越办越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