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4岁的他因为艺术特长而被征入伍,开启了漫长的军旅生涯,也踏上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工作之余,他在军队里苦练书法,朝朝暮暮,不仅丰富了部队生活,也让他终于领悟到了书法之妙处,再也不能远离;1992年,又因书画专长,转业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事美术编辑工作;2002年,为了促进书法事业的发展,他与同事发起并创立了中国金融书协,并被推举为首届主席,任职期间他兢兢业业,为推动金融书协的发展尽着自己的一份力。为了书法,他先后于2004年和2015年辞掉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和中国金融书协主席等职务,一心投入翰墨之中,攀登他书法生涯的新高峰……他就是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张铜彦。“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他常常以此来勉励自己,鼓励自己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游走,坚持着自己任运自在的书写人生。
融汇古今,以碑帖为友
张铜彦的书法之路离不开诸位良师,也离不开同仁益友,而最离不开的便是他的无名之师、无名之友——碑帖。自入门之日,他便深刻认识到经典碑帖的重要性,便开始日复一日地临帖、琢磨,与古人对话,与文字“攀谈”。从《张迁碑》《衡方碑》《曹全碑》《乙瑛碑》,到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的《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从大篆《石鼓文》到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的小篆;从颜真卿的《勤礼碑》《自书告身帖》,到赵孟頫的《三门记》《妙严寺碑》,再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等,他勤习各名家经典之作,在一笔一划之间体悟书写的规律。在谈到为何选取隶书、行楷和魏碑为自己主要的创作方向时,张铜彦表示:“每一个书法家的创作方向的选择都是一个探求心法的过程,也好似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在日复一日的临摹和创作中,创作者会渐渐摸索出自己的创作个性,寻找到自己心爱的书体。”在长达几十年的摸索中,他找到了令他痴迷的隶书、行楷和魏碑,并极力“耕耘”,三者的创作日益精湛,他甚至将三者互融互通,各取所长,形成了自己的书写个性。
尽管现在他在书法界已经成为书法名家,也形成了独有的创作风格,但张铜彦仍然没有忘记这些碑帖,甚至比往日更加勤奋和刻苦地钻研。在飞机上,在高铁上,抑或是任何空闲的时间,他都会拿出那些碑帖来细读、细品,澄怀于这些古人经典之中,在书桌之前,也从未停止临摹,而是更加投入并更深层次地去研究这些经典。“作为流传千古的书法经典,这些碑帖对于我们书法创作者而言是无尽的宝藏,我们应该用毕生的经历去和它们‘打交道’,即便老之将至,也不能放弃。”他表示,学习碑帖是一个“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的循环上升的过程,需要书法家抱持赤子之心,“书海无涯勤作舟”,一生与碑帖为伴。
提笔忘机,书心中意趣
作为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无论在书画实践上还是在书画理论上都有着突出的成就,无论是其提倡的“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还是所谈的“雄秀之气出于天然”,都强调了书法创作应该进入古人创作的语境,寻得古意,同时也应该以天然为尚,不以法度而失天然。这是赵孟頫的审美倾向,也深深地影响着张铜彦,其书法中所展示出的平正、自然、雄浑的风格正是这样形成的。“所谓‘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这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书法创作也应该以自然为上。随着创作的深入,书法家应该在得之以法的基础上,忘却其法,超越其法,忘记机心,‘解衣盘礴’。”张铜彦表示,很多书法家创作时会抱有机心,被名利诱惑所限制,这都是应该抛弃的,书法创作本质上是一个“静心”的过程,书法家只有让自己进入虚静的状态,才能创造出精品。
近年来,张铜彦的书法作品日趋妙境,这与他一如既往的创作心态有密切关系。他强调,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实质上也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映,流动的笔墨、飞舞的线条,甚至更能反映审美情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百姓的崇敬,对历史烟云的感慨,对山川河流的敬畏,乃至生活万千,乃至过往岁月,都化作他笔墨下一个个飞动的字,诉说着来不可遏的情绪。“书法艺术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是他们留给我们后人珍贵的财富,里面不仅凝结着悠久、古老的中华文化,也凝结着中华美学精神、中华艺术精神,这都值得每一个书法家用心去感悟”,他认为表达对于祖国、人民、生活、自然的情感就是这种美学精神重要的一个方面。
寻求本心,走公益之路
作为传统文化的凝结,书法艺术不仅可以传承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亦对于弘扬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大有裨益。作为一名书法家,张铜彦跟随同仁一起,走上传承书法文化这条有意义的道路,并且一坚持就是十几年。他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送文化下基层”“中国书法进万家”“书画赠劳模”等活动,在田间、地头,在社区、学校,为群众奉献上了一场场精彩讲座,奉上了一幅幅饱含深情的作品,对以文化服务群众,推广书法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他的许多书法作品还被作为“国礼”,先后馈赠于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大使馆以及国际友人,向世界传播书法文化。
“参加公益服务活动,是我觉得做的最值得的事之一。一方面,在基层,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与群众对话,向他们传播书法,与他们一起创作、讨论,使书法之种子散布于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中,我们又收获颇丰,见识到了从未见识到的感动,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对于美好的坚守,都让我们动容,也对我们的创作大有启发。”张铜彦表示,他很感恩如今的时代,让他有机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条公益之路,他也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