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书外功 书内功 图说价值观 出版物 学生作品

弘扬炳森精神 珍重刘体隶书

发布时间:2008-02-15 09:56 浏览: 1731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中国书协中直分会联合举办的“隶书发展趋势研讨暨纪念刘炳森先生逝世三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08年2月15日)
张铜彦


各位来宾、各位同道,大家好!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隶书大家刘炳森先生虽然离开我们三周年了,但他的优秀品质与崇高精神,特别是他独树一帜的隶书艺术风格,将永为世人缅怀和珍重。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弘扬和学习刘炳森先生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珍视刘炳森先生的隶书艺术成就,进一步推动书法事业特别是隶书艺术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珍重刘体隶书,就是要客观评价刘炳森隶书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隶书在我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别具一格,魅力无限,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和书法家的喜爱。从秦汉至当代,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了许多隶书大家,他们继承前人,勇于创新,为后世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隶书精品。刘炳森先生就是一位为当代中国书坛和世界各国书法人士所熟悉和称道,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隶书大家。
       据有关资料介绍,刘炳森书写隶书牌匾之多,在当代可以称最;刘炳森出版隶书字帖及光盘种类之多、发行数量之大,在当代可以称最;用刘炳森书法筹集的资金作为书法教育基金的数额之大、种类之多,在当代也可以称最。这充分说明刘炳森先生隶书所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普及、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刘炳森先生隶书如此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我认为除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德外,更重要地是他精湛超人的技艺和雅俗共赏的书风吸引和折服了大家,可谓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写书法的人都知道,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以汉隶为基础,初期临《华山碑》,进而写《乙瑛碑》、《张迁碑》,最后写《石门颂》。我认为他对《乙瑛碑》用功最勤,受影响最大。同时,他还对魏、楷、行、草、篆等书体有过认真地研究和实践,广涉博采,走向专精,最终写出了墨色甜畅、线条凝厚、结体严谨、工稳俊秀、飘逸开张、大气浩然,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极具个性、独树一帜的新书风,真正体现了一种正大气象,世称“刘体隶书”。
       刘炳森隶书也和历代大家一样,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他的书风先后由初期的“貌秀”发展到中期的“骨秀”,最后步入后期的“神秀”。纵观刘炳森隶书风格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刘炳森隶书无论从结字、用笔,还是用墨都时时进行着探索,处处发生着微妙变化。他的笔道从一波三折逐渐趋于平直,更加简捷、古朴,行笔快慢结合,提按顿挫,粗细变化越来越大,尤其是他把行草等书体的笔意揉入隶书中,使隶书笔画之间自然出现了游丝连带,一下子使规矩方正的隶书变得灵动起来,再加之墨色上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结体端庄、大方、美观,线条有筋、有骨、有血、有肉,飘逸开张,大气浩然的独特风格,使现代人看了心旷神怡,赞叹不已。
       近年来,有人说刘炳森先生的隶书是“美术字”、“馆阁体”,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书法作品首先要让人读得懂,看着美,如果他写得字东倒西歪,歪七扭八,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的。
       评价刘炳森隶书要客观、公正、全面。1979年,为了汉字印刷的需要,他应邀为上海新华字模厂书写的字模范本《现代汉字隶书》,共收入7826个常用汉字,也就是现行电脑系统中的“刘氏隶书”字体,这些字模已在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各种户外广告和招牌中广泛使用。客观地讲,这些字写得比较早,属于早中期作品,此时的作品与后期作品相比,无论从用笔、结字,还是变化上都不如后期作品灵动、有神采。此外,字模要求使用简化字,还要写得方正规范,这必然限制了书家性情的发挥,且不宜出现飞白墨色的变化。因此,许多人大量看到的还是广泛应用于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和户外广告、招牌上的电脑字,当你欣赏到刘炳森先生的墨迹特别是后期作品后,才能真正感受到“刘体隶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变化与神采。也只有真正认识和了解刘炳森的人,才能从“刘体隶书”中深刻感受到他的深厚学养和人格魅力,才能充分体会到“刘体隶书”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刘炳森隶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有强烈个人面貌而又符合中国书法美学及大众审美要求的杰出代表。
       刘炳森隶书突破了汉隶“一波三折”的传统体式,融入了许多行草笔意于隶书之中,加强了隶书用笔的动感,在书法艺术格调上,凸现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情致,将隶书创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永载史册。


       二、弘扬炳森精神,推动书法事业特别是隶书艺术持续健康发展


       弘扬炳森精神,首先要学习他爱党、爱国、爱教,坚持真理,为人坦诚,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作为一个书法家,不能仅埋头写字,还要讲政治、讲大局、讲道德、讲奉献。要把自己融入社会中,要有一种复兴中华文化的责任感,要挚爱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宣扬和光大我们的书法艺术,要在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所作为。
       弘扬炳森精神,要学习他严谨治学、勤奋敬业、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想做名符其实的书法家,就必须耐得住寂寞,要在纷繁的功利时代中沉静下来,以传统经典为师,认真读帖、临帖、创作,要在传统的土壤中吸收和继承。不能仅仅为了追求展览获奖、入会、出名去效仿当代名家,甚至迎合某些评委的口味,今天摩你,后天追他,没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标,总是跟着别人后面跑,而不是在具有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隶书书体到了汉代已经成熟,到了清代又出现复兴,汉代和清代的隶书大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精品,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审美,选择那些公认的隶书经典碑帖,熟读、精临、很下苦功,广涉博取,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进行创作。我们只有在继承这些传统经典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最好的创新,没有继承的创新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弘扬炳森精神,要坚持艺术标准,追求“真善美”和艺术的正大气象。书法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它曲折而全面地展示书家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使欣赏和学习者“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的目的。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要坚持书写汉字的传统,丢掉了书写汉字这个传统,就等于丢掉了它的中国文化特色。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的造型艺术,汉字造型的结构美、点画美,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结构和点画又是通过变化多端的笔法和墨法表现的,所以才称为具有独特风韵的艺术。如果把汉字结构拆散,写得东倒西歪,字不像字,画不像画,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中国老百姓既认不出写的什么内容,又看不出什么地方美,这还叫中国书法艺术吗?这还称得上中国国粹吗?已故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生前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讲过一句话:“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民大众都看不懂、不喜欢、不认可的东西是不能长远的。
       书法艺术的标准按中国书协副主席邵秉仁先生的概括就是:“书法作品首先具备可读性、观赏性;其次符合书写的法度。书法是一种技艺,技艺不过关则难以成为艺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都不行;三是雅俗共赏。雅是书家人文精神的流露,是书家个性修养的综合体现。那种境界深远,富有品味,蕰涵情趣,自然大方,通俗易懂的才是真正的大雅。”邵副主席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我想,中国书协近两年组织开展的“中国书法进万家行动”,就是要让书法家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使书法艺术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假如书法家的作品不能做到雅俗共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即使作品艺术水准很高,也不会赢得大多数老百姓的欢迎,这将直接影响到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中国书法人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要高举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旗帜,以大众艺术审美需求为书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如此,中国的书法艺术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书法艺术也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弘扬炳森精神,要重视提高书家的综合素养。炳森先生不仅隶书写得好,他的楷书、篆书、绘画也很有功力;他既会弹钢琴,歌也唱得好;他写得的诗、词、楹联对仗工整,平仄讲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我们要以炳森先生为榜样,加强学习,认真读书,广涉博取,不断丰富和强化自己的“字外功”,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我们的书法家,尤其专攻隶书的书法家,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刘炳森隶书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如果能够从刘炳森先生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我们的书法队伍一定会涌现出更多像刘炳森先生这样的“德艺双馨”艺术大家,中国的书法事业,特别是隶书艺术也一定会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
       以上发言仅是自己的一点感想,不妥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同道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