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铜彦
与崔勇波相识,缘于部队情结。
早在几年前,在空军举办的一次10人书法展上我们偶然相识,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精明干练,诚实豁达,神采飞扬,目光中透露着军人特有的自信和坦然。得知他还在空军部队服役时,我们的交谈立刻变得亲热起来。共同的空军军旅生涯和书艺追求,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使我们都有相识恨晚的感觉。此后的几年中,我与勇波接触较多,一起外出采风,一起就书法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的印象。
勇波生于山东淄博——一代文学大师蒲松龄的故乡。据我所知,勇波从小受大环境和父亲影响,喜欢书画,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参军到北京后,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先后在多所艺术院校学习深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迄今为止,在勇波近二十年部队生涯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学习进修中渡过的。虽然常年遨游于书山艺海,但他乐此不疲,读书、思考、临池成为勇波每日生活的主要内容;与他一起出差时我总能看到他的行囊里装得满满的,其中多是各种艺术类读本,火车上、飞机上、睡前、醒后,都能看到他读书的身影。在时下纷繁烦躁和追求功利的环境中,像勇波这样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读书学艺的年轻人实不多见。
更难能可贵的是勇波在不断锤炼笔下功夫的同时,不忘充实自己的“字外功”,并时时将各方面的学习感悟有意地渗入、指导、修正自己的创作,从而不断拨正自己艺术之舟的方向。在勇波看来,书画艺术不单纯是写和画,而是一个人学养、学识、人格精神的整体流露和综合体现。为此他十分重视对书画艺术内涵和外沿的多方锤炼,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不仅喜读文、史、哲等典籍,而且对文学、古玩、摄影、鉴赏等皆有广泛兴趣。为此,他购藏并阅读了大量历代专著,对书画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历史源流到各家的理论,都逐段逐句的通读,故对各家各派之优劣、师承皆能了然于胸。
对于艺术和生活勇波属于悟性和灵性极高的一类人,接触事物上手快,学什么像什么,干什么会什么,让人既羡慕又佩服。勇波爱好广泛,堪称多才多艺。对于多元化的文化的吸纳,不仅为勇波的书画创作提供了营养,而且常常激荡出他思想的火花,使他忠心于书画理论的思考与探索。近年来,勇波先后在《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理论文章,并出版了多部文集。这些文章,或评诸他人,或赏析佳作,或随感而发,用笔爽利,文风隽永,耐人咀嚼。崔勇波的书画理论研究,涉及艺术的创作者、接受者和评论者几个侧面,有的放矢,引经据典,言之凿凿,显示出了深厚的学养功底。
凡事爱之愈久,研之愈深,感悟愈多。近几年来,勇波于文艺创作勇猛精进,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在创作实践中,他始终恪守着传统的津梁,陶育蕴化,发而为书。在长期的深入探索和积累中,一是坚持勤奋刻苦。无论工作多忙,通常读书、临池到凌晨子夜,多年来从未间断,因为他明白,只有“勤奋”才是提高技艺的唯一途径;二是坚持博古厚今。积极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断丰富与调整自己。他时时警省自己“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只有不断提高各方面的修养,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正是由于崔勇波的笃学善悟,近几年取得了丰硕成果,自2000年以来,他的作品先后在全国、全军大型书画展赛中获奖、入展达30余次,还多次参与组织空军和全军的大型书画展览。2006年,他在淄博市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崔勇波书法展”。近年来,他有多幅书画精品被国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勇波出版的书画评论集、散文集、随笔集、诗词集以及书画作品集已多达10余部。
三十几岁的崔勇波能在诗、书、画和书画评论等领域取得如此的成就,令书坛瞩目和称道,受到书画界人士的普遍赞赏。“书能尚意,得意可以通神。故学书既不可功力得,复不可以岁月得,唯默契神会而得其大要也。”崔勇波正在书画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的道路上,以笔墨作供养,勤于笔耕,追其大事,得其大略,滋以人生。勇波尚年轻,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坚信他只要保持清醒头脑,扬长避短,定会走得更高更远。